看过这本书你就会明白,这里的“吃货”指的就是我们全人类。根据演化论的研究,在远古食物匮乏的环境中,只有贪吃、能吃、喜欢找吃的,并且能找到食物的“吃货”才能生存下来繁衍后代。所以我们都自带“吃货”天赋。但是到了近现代,人类已经不缺乏食物了,这种天赋就成了身体的负担,我们大量的吃而少量的运动,营养堆积在体内,造成了高血脂、糖尿病等等的“富贵病”。这本书就围绕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过程,讲科学家的故事,讲疾病的分子机理,讲药物的开发,很有意思。
作者王立铭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,他是中国版“搞笑诺贝尔奖”——菠萝科学奖的获得者,获奖成果为“小果蝇如何找吃的?”。这可不是抓只果蝇来给它吃东西那么简单,而是很严肃的科学研究。王立铭作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他的课题组用遗传学方法阻断一种神经信号分子——章鱼胺,果蝇体内不能合成这种物质,就不会主动去觅食,而变成了“饭来张口”的懒果蝇。这个发现说明,“找东西吃”与“吃东西”这两件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,它们背后的生理机制也有差异。
这本《吃货的生物学修养——脂肪、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》是作者在多年来对生物体代谢过程的科学研究基础上,通过查阅大量资料,总结出的脂代谢和糖代谢发展史。他把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读者,故事把科学家还原成活生生的人,而不是论文中的一个名字,让读者能够切实体会到科学家在想什么、做什么。书中还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代谢过程的分子机理,帮助读者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,以及各种药物是如何被发现,如何起作用的。
看完这本书,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的艰辛,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后,看到自己的成果造福了全人类时那种成就感。书中的故事还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,能够给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思路。也许这本书还能吸引一些读者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,创造出更多造福人类的新技术新成果。